一、“十二五”及2015年港口工作成绩
过去五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联合各县(市、区)加快推进江海组合大港建设,与港口企业同呼吸共命运,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创造了又一个黄金五年。
(一)港口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显著增强。随着江苏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实施,市委、市政府深入推进陆海统筹、江海联动、优江拓海战略部署,南通港从江港时代走向江海组合港时代,对国家战略的服务能力更加凸显,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率持续攀升。五年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9.98亿吨,比“十一五”增长54.33%;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11.43万标箱,比“十一五”增长52.29%。其中,70%的货物为长江中上游以及苏北长三角地区中转服务。金属矿石、煤炭、矿建材料、石油及制品等四大主要货种占总吞吐量的75%左右。其中金属矿石都是中转货物,约占中转总量的41%;煤炭一半为本地经济发展服务,一半为长江中上游及长三角地区中转,约占中转总量的20%。五年来,为适应发展需求,我局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对接国家战略更加精准。深化港口规划研究,“一港十二区”规划格局通过整合优化,形成沿江5个港区、沿海3个港区的“一港八区”修编方案。港口规划岸线总长度由“十一五”末的98公里增长到“十二五”末的240.86公里。二是推动港城、港产发展更加有力。船舶海工、能源化工、机械制造已成为快速发展的主导产业。依托港口,沿江沿海前沿区域形成9个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和8个重点区镇,创造了全市80%左右的GDP、70%以上的规模工业产值。三是支撑双向开放成绩显著。洋口港、启东港通过国家一类开放验收,全港形成4个独立的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61个对外开放码头。
(二)港口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大幅提升。五年累计完成港口建设投资107.48亿元,比“十一五”增长37.8%。其中,向部、省争取补助资金10.3亿元。航道锚地建设方面:沿海在利用自然水深建成3条进港航道基础上,启动吕四10万吨级航道、洋口15万吨级航道建设。沿江12.5米深水航道一期工程贯通后,完成营船港、天生港两条地方航道升等工程。为配合沪通大桥建设,对长江7、8、9号锚地进行了调整。码头建设方面:新增各类码头泊位129个,比“十一五”期间增长134%。全港码头泊位总数达到289个(沿江280个、沿海9个),年设计通过能力1.36亿吨;其中万吨级以上111个(沿江102个、沿海9个),5万吨级以上81个(沿江74个、沿海7个),10万吨级以上29个(沿江26个、沿海3个),最高靠泊等级20万吨级。
(三)港口平安智慧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扎实推进石油化工码头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全港16家港口企业通过标准化二级考评,其中江苏中石油液化天然气公司通过一级考评。先后开展了危险货物码头、储罐、压力管道、防雷防静电等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安全防范意识教育,积极开展安全系列培训,促进全员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港口安全形势持续稳定,未发生安全责任事故。加大港口环保工作力度,老旧散货码头粉尘综合防治率达到70%以上,新建码头严格按照环保标准落实粉尘综合防治措施。开展了港口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港口信息化建设高标准起步。全面推进绿色循环低碳港口建设。完成11家港口企业小容量装置及低压岸电系统建设。南通港口集团10台LNG装载机、2 台LNG集装箱低速牵引车到位。嘉达港务码头接卸大豆管带机项目完工投产。五年共争取省级节能减排项目专项补助资金90万元。
(四)港口行业治理能力建设全面加强。一是港口简政放权不断深化。将原有17项行政审批及服务事项压缩为11项。除建设临时使用港口岸线许可、港口危险货物建设项目安全条件审查外,其他权力事项下放各县(市、区)。开通互联网申报服务,方便服务对象。编制完成港口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在政府门户网站和局网站对外公示亮底,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二是港口行政监察不断强化。成立港口行政监察处(港口监察支队),开展“五项执法”行动。着力加强执法基地及装备建设,共争取省补资金80万元。
(五)港口行业队伍建设成效明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委《十项规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活动,为港口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组织保证。扎实开展“三解三促”、结对共建、结对帮扶等活动,树立港口干部职工服务基层发展的良好形象。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局机关被评为省、市两级文明单位,质监站、引航站被评为全省交通运输系统文明示范窗口。
2015年作为“十二五”收官之年,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担当,突出重点、创新创优,为港口“十二五”发展画上圆满句号。一是主要指标创新高。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18亿吨,连续第三年突破2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5.85万标箱,连续第二年突破70万标箱。完成港口建设投资20.04亿元,再创历史新高。二是优江拓海获突破。《通州湾港区总体规划方案》通过部、省联合审查。总规修编“一港八区”方案形成,如皋、天生、通海、通州湾等4个港区列为全省重点发展港区。沿海首条人工深水航道吕四1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建成,辐射沙洲建港技术全面突破。通海港区通海码头开工建设,现代化集装箱港区开发全面启动。三是安全监管更严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有效落实,标准化体系建设在全省领先,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效果明显,《南通市港口重特大事故应急预案》修订出台,全年未发生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四是转型升级有成效。港口视频监控系统开工建设。船舶岸电、油改气等绿色低碳工程加快推进。五是作风建设结硕果。“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取得显著成效。党风廉政建设在全市重点考核单位中名列前茅。在市级机关综合绩效考核中继续蝉联优秀单位。局机关荣获市政府系统创新奖,被评为全市“书香机关”。质监站党支部被评为市级机关“四星级”党员示范岗。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深切体会到:港口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大战略才有发展机遇、才有发展空间。江港快速发展得益于沿江开发战略,海港大规模起步得益于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每次战略机遇来临,我们都积极对接,实现了港口发展新跨越。港口发展必须政府重视、企业积极才有发展速度、才有发展活力。港口发展要整合的要素多,必须依靠强有力的行政推动。而且,由于港口在运输市场中的特殊作用,港口发展成效必须经得起市场的检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港口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了港口做大做强。港口发展必须依靠项目带动才有发展载体、才能实现突破。港口需要以“项目立港”,大项目大作为,有项目才能有地位。长江12.5米深水航道一期工程进一步引发南通的大船大港效应。洋口、吕四港区进港航道等级提升,加快了沿海开发进程,大项目带动效益得到广泛认可。
总结“十二五”,既要肯定成绩,同时也要看到存在问题。一是大港地位亟待巩固。2006年南通港吞吐量突破亿吨时,位居全国第十。十年以后吞吐量已经超过2亿吨,在全国港口中的位次却降到了第14位,并且有逐渐后移的迹象。二是发展质态急需转型。港口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质量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港城矛盾突出,特别是散货作业及运输对城市交通、环境、安全等造成的负面影响突出,迫切需要解决老港区发展空间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三是推动发展能力急需提高。一方面,港口在市场培育、构建物流产业链上平台不多,对外合作深度和广度不够,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有力推动作用的战略性合作少。另一方面,港口专业人才紧缺,特别是熟悉国际航运市场,在国际航运政策、航运金融、航运交易等领域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具有制定发展战略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端人才缺乏。
二、“十三五”港口发展形势和目标任务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我们要把“五大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到港口“十三五”发展中来。要着力以创新发展激发港口发展活力。狠抓港口发展的战略思维、发展路径、工作方法和体制机制创新,重点要解决管理模式落后、现代化水平不高、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要着力以协调发展补齐港口发展短板。要深化对港口属性的认识,把握港口发展规律,不断优化结构,重点克服过去快速、粗放、不平衡、不可持续以及发展质态不高等问题。要着力以绿色发展引领港口发展方向。宏观上,绿色发展要为港口产业升级服务,为产业转型、产业革命提供支撑;微观上,要重点解决港城矛盾突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港口使用比例不高、作业污染严重等问题。要着力以开放发展提升港口业界影响力。要在港口集聚、整合双向开放要素,对外加强合作联盟,重点解决港口在国际航运中的节点作用不强、与国际知名航运企业合作少等问题。要着力以共享发展促进港口发展成果普惠。共享发展就是要妥善化解港口发展的内在矛盾,重点解决港、产、城发展融合度不够的问题,让港口从业者、广大市民共享港口发展带来的红利。
“十三五”是我市推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南通”的关键时期,是诸多国家战略叠加效应集中释放期、全面深化改革攻坚突破期、陆海统筹江海联动开发深化提升期、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形成期,港口仍然是重要支撑和基础。第一,从服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来看,南通港是重要节点。南通港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在对接两大国家战略上具有明显优势。随着优江拓海、江海联动的深化,港口对外开放的窗口功能不断提升,在服务国家战略上节点功能将更加凸显。第二,从建设长江下游重要的江海联运港区来看,南通港是首选港区。“十三五”期间,长江12.5米深水航道将全线贯通,江苏加快建设长江下游重要的江海联运港区,要求南通港常态化接卸15-20万吨级海轮,提高海运直达能力。第三,从“十三五”南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来看,南通港是主引擎。“十三五”期间,我市将着力推进“陆海统筹、江海联动”特色发展,全面推进沿江转型和沿海开发,统筹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构建集聚集约发展新格局,港口的引擎作用更加显得重要。
“十三五”南通港口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对接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两大战略为统领,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核心区、区域对接亚欧国际物流门户、江海联动开发战略支点、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四大定位”,着力推进港口基础设施、港口集疏运体系、港口综合物流服务载体、临港产业发展载体、绿色智慧港口等“五大建设”,在基本建成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新征程中打造新特色、增创新优势、展示新形象。
“十三五”发展目标是:计划完成港口建设投资100亿元,新增码头泊位51个。到2020年,全港码头泊位总数达到340个,综合通过能力达到2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达到130万标箱。其中,5万吨级以上泊位达到62个,10万吨级以上泊位达到32个。基本完成港口一体化改革,争取沿江港口转型和沿海港口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港口设施供给结构明显优化,综合集疏运体系更加完善,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对外开放等服务功能更加凸显,综合型、平安型、绿色型、智慧型、法治型“五型港口”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根据发展要求和目标定位,今后五年,我们将围绕定位、精准发力,扎实推进“三个一”:
(一)发展“一张图”。“多规合一”,绘好一张发展蓝图,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是“十三五”港口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由于港口、土地、城市等各专项规划自成体系、缺乏衔接协调,推进主体存在行政界限和部门壁垒,相关规划难以有效落地。“十三五”期间,将全面梳理并统筹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把港口、土地、城市、交通、水利以及生态等各专项规划落实到一张蓝图上,深度融合,优化港口空间布局,促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推动港口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管理“一支笔”。整合资源,用好“一支笔”。根据区域港口一体化发展改革要求,推行“一市一港”模式。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集约开发”的总体原则,强化宏观管控,注重微观指导,确保有限的岸线资源得到科学、合理、高效保护与开发利用。一是加快建立岸线利用效益评估机制,推动岸线利用向集约化、标准化、公用化发展。二是在保护好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性的同时,打破以县域为主要单元推进开发的“一县(区)一港区”模式,对港口岸线集中统一管理,实现“规划引领、市场推进、统一审批”。三是要按照一体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原则解决空间问题,按照市场化、联盟化的方向解决经营问题。鼓励大型港航企业以资本为纽带整合港口资源。
(三)服务“一张网”。多网合一,打造“一个平台”。积极推广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港口的应用,在“互联网+港口”上进行积极探索:一是进一步整合港口信息系统资源,搭建港航公共管理信息服务平台,持续促进信息化与港口生产、服务、管理各环节全过程融合,提高港口运行效率。二是通过建设港口信息化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安全监管的实时可视化;建立港口危化品作业企业的电子档案,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三是切实提高港口企业信息化水平,支持企业开发应用码头生产智能调度系统,加快安全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建设,提高码头前沿装卸设备、水平运输车辆、堆场装卸机械等关键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三、2016年港口工作目标和举措
2016年是“十三五”发展开局之年,港口工作目标是:完成港口建设投资26.8亿元,港口扩容提升工程取得突破。确保全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2.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70万标箱。港口一体化改革形成初步框架。沿江港口转型升级形成可操作方案。深化平安港口创建,确保不发生安全责任事故。完成港口信息化一期、二期工程建设,新增8套岸电系统。加强港口治理能力建设,规范港口建设和经营市场秩序。
目标已经确定,关键在于实干。2016年,我们将根据上级部署和要求,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要求,落实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新举措,开展“港口基础工作提升年”活动,重点实施“六大工程”建设,推动港口发展质态全面提升,确保港口“十三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一)管理创新工程。规划管理:重点推行港口规划管理“一张图”。继续做好《南通港总体规划》修编,编制南通港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对接长江南京以下江海联运港区建设方案,把港口、土地、城市、交通、水利以及生态等各专项规划落实到一张图上深度融合,实现“多规合一”和“一张蓝图干到底”。岸线管理:联合规划、国土等部门对沿江港口岸线资源进行普查,形成市区岸线优化方案,为岸线整合创造基础条件。根据《江苏省港口岸线管理办法》,出台我市管理办法,推动岸线利用向集约化、标准化、公用化发展。建立“一港一档”、“一企一档”,推进港口档案达标工程。投资开发管理:探索实施“一市一港”集约发展,对全市港口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布局、重要资源整合、岸线资源使用实行统一决策、协调、推进,基本实现市域范围内港口投资开发一体化。港口运行管理:成立沿江港口锚地调度中心,统筹利用现有锚地资源,为船舶锚泊提供及时、安全、高效服务,提高港口运行效率。
(二)扩容提升工程。航道建设:加快推进洋口港区15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吕四港区10万吨级进港航道二期工程、吕四港区环抱式港池进港航道一期工程、吕四港区三夹沙南支航道一期工程建设;推进吕四港区进港航道上延工程(大唐-东灶港2万吨级通用码头段5万吨级)前期研究,完成吕四港区环抱式港池进港航道二期工程前期工作,推进通州湾港区进港航道一期工程前期研究。深化长江口北支航道综合整治开发前期研究。码头建设:加快推进通海码头、广汇能源LNG分销转运站码头、通州作业区一期工程陆域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通常港务码头、洋口液化码头二期工程、吕四海润达码头。集疏运体系:加快推进南通港口物流发展规划编制,协助争取疏港公路、铁路等项目,促进以港口为枢纽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三)平安创建工程。坚决把安全监管作为港口工作重中之重,进一步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安全责任制,积极参与全省港口“安全管理年”活动,确保不发生安全生产责任事故。一是进一步深化港口安全培训教育工作,采用多种培训方式,组织开展多层次、多门类、多批次的港口安全生产培训教育。二是抓好港口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运行。全面实施《石油化工码头企业安全监督检查规范》,制定相应的散杂货码头企业、港口服务类企业安全监督检查规范,构建“政府购买服务、专家排查隐患、部门依法监管、企业自查自改”的隐患排查治理新模式。对全市在建港航工程开展标准化、规范化质量安全监管。三是运行港口安全监管与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维护、使用好辖区危化品码头、储罐的视频监控系统。配合省厅建设港口重大危险源三维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四是加强应急体系建设,用好省厅建设专项资金,在危险货物集中区建设应急物资公共储备库。五是全面分析影响饮用水安全的环境风险源,深入排查码头防污染防泄漏工作中存在的隐患,采取有效措施,严防污染泄漏事故的发生。继续加强散杂货码头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确保70%以上的大型煤炭、矿石堆场建设防风抑尘设施;新建散货码头100%建设防风抑尘设施或实现封闭储存。
(四)智慧绿色工程。一是完成港口信息化一期工程建设,建立港口企业电子信息数据库,通过采集系统完成港口作业场所信息集中保存。实施信息化二期工程建设,重点开发港口危化品综合管理平台及相关业务子系统,推广应用港口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配合省局开发港口建设与经营管理系统、沿江港口锚泊指挥调度信息化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二是积极开展节能技术改造,重点抓好南通港口集团1台RTG改造(混合动力)、LNG牵引车等节能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补助。继续推广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技术,重点抓好南通港口集团通州公司高/低压岸电系统和如皋现代物流等7家低压岸电系统建设。配合出台南通市加快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实施意见。三是配合市相关部门加快电子口岸互联互通,拓展一类开放口岸功能。
(五)依法治理工程。一是构建“放、管、服”体系,深化简政放权,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开展长江“黑码头”、非法砂石过驳专项整治,规范港口经营行为。继续开展未批先建港口项目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各参建单位的信用考核力度,形成良好的港口建设市场秩序。三是继续大力推进港口执法基地和执法装备建设,配备执法人员安全监管装备;推行执法规范化,进一步完善执法程序和相关制度,规范执法文书,提高执法水平;从严开展港口执法,进一步加大对黑码头,违规建设、经营及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等打击力度。
(六)能力保障工程。一是深化“阳光港口”服务品牌建设,建立完善各项制度,在阳光规划、阳光建设、阳光许可、阳光监管、阳光引航等领域形成特色和亮点。二是实行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清单式管理,将《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落到实处。认真开展“两学一做”专题教育,结合纪念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等活动,使党员干部学党史、强党性、守党纪。三是实施“党建+业务”项目化推进、工程化管理,在港航工程建设指挥部开展“勇担当、争作为”立功竞赛活动,年底评选“服务尖兵”。四是创建“书香机关”,建设高标准机关书屋,正常开展读书、评书活动。委托国内港航知名院校开展业务培训,提高港口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五是加强政务信息和对外宣传工作日常考核管理,提高港口工作的社会知晓度和认可度,扩大港口影响力。